生態文明建設是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,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,“必須科學施策、標本兼治、鐵腕治理,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。”“治理霧霾人人有責,貴在行動、成在堅持。全社會不懈努力,藍天必定會一年比一年多起來。”
近年來,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述不斷升級,足見對于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。 作為綠色發展的重點區域,兩會期間,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再次成為熱點。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三年來,生態環境保護、產業升級轉移、優化城市布局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。下一步,三地應當如何進一步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?圍繞該話題,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。 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協同治污 據了解,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,京津冀及周邊七省區市建立重污染預警會商平臺,實現京津冀預警分級標準統一。為加強京津冀環境執法力度,三地環保部門聯合制定《京津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》,從定期會商、聯動執法、聯合檢查、聯合后督查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實現協同治污。 治霾是長期工作,也是“難啃的硬骨頭”。在全國人大北京團開放日上,全國人大代表、北京市市長蔡奇介紹,北京已經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,制定實施了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。下一步北京將推動實施六環路重型柴油車的限行,嚴格管控外部過境的高排放柴油車,公交環衛新增重型車安裝顆粒捕集器。淘汰老舊機動車30萬輛,劃定低排放區等。 作為空氣污染重災區,河北產業轉型升級、去產能與生態環境治理密不可分。“河北的鋼鐵產能過剩,既是結構調整的難點,又是環境治理的難點。”在河北省代表團全體會議上,全國人大代表、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開明宗義,他表示,河北要繼續下大力氣壓減鋼鐵、煤炭、水力、火力、焦化、電力過剩產能,其中今年計劃減少鋼產能1562萬噸,鐵產能1624萬噸,電力產能分三批壓減,“一鋼獨大”的狀況將出現明顯變化。 全國人大代表、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韓寶生認為,對于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而言,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,要“跳出來”思考和布局,根據區域環境承載力城市間共同規劃控制方案,調整產業布局,形成統一的發展目標和防治目標,以污染防治成效最優化統籌區域間的污染治理。 完善跨界河流治理機制 水污染防治方面,京津冀加強區域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,建成一批河流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,完成跨界河流監測斷面優化布設,定期聯合開展監測。為加強水污染治理,三地聯合簽署了《京津冀鳳河西支、龍河環境污染問題聯合處置協議》,提升了跨京津冀水污染糾紛和突發水污染事件的管控能力。 2015年,國務院通過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(簡稱“水十條”)。今年是“水十條”實施的第三個年頭,如何進一步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也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。京津冀三地河流比較多,但三地是一個水系,海河水系,因此,水資源的保護、水污染的防治、受到嚴重污染的水體修復,這些都需要三地協同進行。 永定河、潮白河源于河北、流經北京、從天津入海,貫穿三地。全國政協常委、北京市政協副主席、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劍平建議,以“兩河”為紐帶,以“兩河”流域為生態涵養圈,構建“兩帶一圈”的京津冀生態經濟協同發展區,促進三地生態文明建設。天津作為京津冀三地河流入海口,承接著下游水體易聚集污染的壓力。兩會期間,天津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,提出在河長制的基礎上,探索建立跨界河流省級河長聯席會議制度,推進三地涉水問題的統籌協調,推進京津、津冀備忘錄和框架協議涉及的水污染治理,探索建立相關共享機制。 政企聯動推行綠色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認為,保衛藍天、協力減排,企業、政府和公眾各有責任,必須進一步明晰責任主體、各負其責。“‘大氣十條’實施這幾年,容易見效益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,剩下的都是‘難啃的硬骨頭’。逐步建立起更高效的多元責任體系和協調機制,才能協力攻堅,加快治理步伐。” 在政策框架下,企業應當如何與政府聯動,在推動區域環境治理有所作為?全國人大代表、永清環保董事長劉正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建議,應當打造“區域環境整體績效服務模式”,也就是一個環境綜合服務商或者若干個環保企業聯盟,采用合同績效服務的方式,為一個地區,一個縣乃至一個市的生態環境治理需求提供整體打包,系統、綜合治理服務。環境服務從單一型轉型為綜合化、系統化的服務。 此外,地方政府對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實行系統規劃、綜合治理。將本地區生態治理需求的終極目標、治理目標分解為幾十個工程性指標,把幾十個項目統一打包,變成一個總體的“項目包”,提出需求。企業以自身實力,承接這個“項目包”,為地方政府制作區域生態保護和治理整體規劃,又可以自身實力,提供優質的綜合環境服務,滿足政府需求。